極權的誘惑

許知遠

極權的誘惑

極權的誘惑
06月04日 更新
極權的誘惑
許知遠
繁體
八旗文化
2014-05-01
暫無評分
-
jd.com
前往jd.com購買
Amazon
前往亞馬遜購買

「極權的誘惑」 百科

在香港面臨困境、臺灣民主倒退、陷入極權的誘惑之際,這本毋寧更像是警示名言和拍案驚奇。

––本書編輯

獨裁者在進化,民主的典範處於不確定性,甚至出現了退步。對全世界而言,當中國政經勢力向外部擴張、咻咻來襲時,我們更需要了解極權的思維方式、形態特質;它的變形記和偽裝術;它外在的強勢和內在的弱點。否則,人類會陷入短視和迷思,被經濟增長和高效率遮蔽住威權體制之惡,扭曲強化了它的合理性存在。

史達林、毛澤東式的極權社會早已煙消雲散,在一九九〇年代,西方人舉杯慶祝歷史的終結。然而事實上,極權體制早已變形、脫變為威權,甚至是軟性威權、好像包著天鵝絨的、貌似舒服柔軟的鐵欄,而且變得富有彈性和韌性。

對此一變化,許知遠進行了歷史的、比較的縱深剖析(其涉及案例包括日本、蘇聯、法國、英國、美國,知識分子的鴉片是對獨特性的迷戀、對專制的謳歌)。他發現,「中國此刻的經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獨特,在歷史中的很多時刻,我們都曾公開讚揚邪惡的力量,漠視個人的自由與尊嚴。中國正是最近的一個例證。」

1930年代,西方最頂尖的知識份子紛紛把人類的希望寄託在信奉共產主義的「新文明」––蘇聯身上。悲哀的是,紀德的呼籲淹沒在一片非理性的喧囂當中。比紀德早五個月抵達蘇聯的羅曼羅蘭,則決定把他的所見所聞塵封起來,他知道,人們要五十年後才能聽懂如此尖銳的逆耳之言。

大約同一時間,來自美國的李敦白(Sydney Rittenberg)一路心甘情願地跟隨毛澤東從事偉大的共產革命。政治迫害的無情、文化大革命的慘烈,甚至是冤屈的牢獄之災,都被他當作實踐理想的考驗。直到三十年後,他才認清現實,終於說出:「我從未真的想要待在中國……」但如今,他又以商業顧問的身份重返中國……

歷史不斷重演。未來學大師奈斯比與江澤民相談甚歡,寫了《中國大趨勢》;約書亞.拉莫在《北京共識》中信心滿滿的指出,「中國給其他國家開創了一條新路。」而《當中國統治世界》的英國作者,則宣稱一種新的文明即將到來––那正是1930年代法國知識分子對蘇聯的評語。然而,這一進程並未調整方向,而一路延燒,演化為媒體對習近平中國夢的讚譽和中國式富強終將抵達的肯定。

我們不禁好奇,極權的誘惑為何如此強大?人類為了這個覺醒,將付出多大代價?

批判、檢討中國現狀的作品汗牛充棟,許知遠卻另闢蹊徑,從文化史與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理當是最睿智、最公正客觀的知識份子也常常被一個顯然是問題叢生的極權體制所迷惑顛倒。人類常常在巨大的歷史洪流與意識型態鬥爭中迷失自己,只看到表面繁榮和短期的美好。本書刺破了美麗新世界的虛幻泡沫,引領讀者看到穿上新衣的1984。

本書特色

1.本書曾在2010年出版,本次推出全新版本,恰逢中國因素對港臺造成強大壓力和衝擊。這一背景和時機,使得本書分外有意義。

2.新版文字作了大幅修訂,增加了對近幾年、尤其是習近平執政後的觀察,把歷史的維度、現實的觀察、以及港臺的困境,結合一起做了深刻的分析。

極權的誘惑.mobi

(385.82KB)
05月10日

最新評論

暫無項目

與 「極權的誘惑」 相關的推薦

許知遠
〔美〕賈德諾
弗吉尼亞·布萊克本
〔美國〕 厄爾·斯坦利·加德納
唐德剛
日知生活編委會,,, 編
〔奧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喜歡讀 「極權的誘惑」 的也喜歡讀

暫無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