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與謬誤

〔德〕恩斯特.馬赫

認識與謬誤

認識與謬誤
05月28日 更新
認識與謬誤
李醒民
簡體
華夏出版社
2000-01-01

「認識與謬誤」 百科

《認識與謬誤——探究心理學論綱》(亦可譯《知識和錯誤》)的緣起是這樣的:在一八九五/一八九六年冬天,馬赫開設了一門“探究的心理學和邏輯”的課程,力圖把探究的心理學儘可能地還原爲對科學而言樸素的概念。後來,馬赫自由地處理了所選的那些材料,使認識論的心理學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形成全書的主幹。可以說,該書是作爲一位擺脫了任何體系的樸素觀察者的馬赫四十年教學和實驗研究的智力結晶。書名是從該書第七章借用的,他在這一章討論了,從同一心理來源衍生出的知識和錯誤,如何僅僅在對特定環境經驗過的結果的基礎上才能區分開來;錯誤像知識一樣,也是推進認知的矯正物。

《認識與謬誤》一九零五年初版於萊比錫,在不到一年內即售罄。次年,接着出了第二版,它與第一版沒有實質性的不同,馬赫沒有機會作根本的修訂。在馬赫一九一六年去世後,該書還出版了三個版本(一九一七年,一九二零年,一九二六年),它們與第二版幾乎沒有差別。據馬赫的兒子路德維希講,第三版只收錄了他父親在書頁邊的校正。《認識與謬誤》至少部分地被譯爲法文(一九零八年)、俄文(一九零九年)和土耳其文(一九二五年),但直到七十年後才被譯爲英文(一九七六年)。英譯本是由德文第五版(一九二六年)翻譯的,中譯本即由此英譯本移譯。

《認識與謬誤》是馬赫的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最清楚、最集中、最綜合、最成熟的闡述,是馬赫科學哲學的創新卷。馬赫希望,“這將激勵年輕的同行、尤其是物理學家作進一步的反思,把他們的注意力引向某些毗鄰的領域,他們傾向於忽略這些領域,而這些領域卻向任何探究者提供了許多關於他自己思考的闡明。”當他把新出版的書寄給威廉·詹姆斯時,詹姆斯回信說:“您的《認識與謬誤》使我充滿歡樂——當我能夠接觸到它時,我將貪婪地讀完它。”美國科學史家E.N.希伯特在評論該書時說:“這些文章中所接觸的觀點時時給讀者留下下述印象:馬赫的學識淵博,他的深刻的、有價值的、第一手的實驗敏感性,當然還有他傾注在文字材料中的傑出的、詼諧的、批判的氣質,……科學的洞察,豐富而中肯的警句,對習俗和權威的漠視。”

我想,閱讀《認識與謬誤》的讀者肯定會有同感。該書的確不時閃爍着思想的珍珠。例如,馬赫多次強調,科學理論是暫定的、不完善的嘗試,其結果依然是成問題的,需要用研究和經驗來修正或矯正;任何觀察都已受到理論的影響;一些人的錯誤也往往在它們的結果方面比另一些人的發現更富有成效等等。尤其是,馬赫的下述論斷更具有淪肌浹髓的震撼力:科學家的觀念是否符合某個給定的哲學體系,則是完全次要的事情,只要他能夠利用它們作爲研究的起點就行;不要尋求救世的根本教義,更不必說唯一的教義了;……至於各章的具體內容,我就不多此一舉評說了,相信讀者會見仁見智,自有一番品味在心頭。

本譯著從一九九八年六月底始譯,到年底大體譯完,中間除穿插一些臨時性的作業外,費時整整四個月。時值世紀末,社會上的潮流和時尚日日變幻,外快和浮名時時誘致。在學術界和思想界,黃鐘譭棄、瓦釜雷鳴之類的事也屢見不鮮。真正的學人勢單力薄,迴天乏力,也只能操守自持,獨善其身。因爲他們深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心靈的荒蕪和精神的蒼白;因爲他們明白,虛譽是短命的,政治是暫時的,而思想是長久的,邏輯是永恆的。如此而已,豈有它哉!

最新評論

暫無項目

與 「認識與謬誤」 相關的推薦

〔印度〕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韋恩·W·戴爾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高原
〔德〕 威廉·魏施德
〔德〕赫爾曼·黑塞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

喜歡讀 「認識與謬誤」 的也喜歡讀

暫無項目